专业介绍
学习形式: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入校前一年半,在文理基础学院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。
之后进入专业学院学习专业核心课程。
学习期间实行学分学绩制管理,学生可根据本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,结合自己的兴趣、爱好、特长,自由选择课程、教师、授课时间、学习年限,提前修满学分和学绩者可以提前毕业。
学分学绩制充分调动了老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充分体现了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,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。
学生经过在文理基础学院的学习,深入了解专业情况后,可于第一学期末、第二学期末根据专业学习情况调整专业。
考核方式:在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,均需进行两次考核,分为卷一和卷二。
卷一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根据题库组织命题工作,命题突出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,学生通过卷一考试即可取得该课程规定的相应学分;卷二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,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,题目注重实践性、应用性,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。
此外,卷二成绩还包括学生日常表现、平时成绩、单元测验成绩、期中考试成绩、实践课程成绩等组成,卷二成绩决定学生的学绩分数。
这种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,在优势课程上取得较高学绩,来补充劣势课程的不足,实现优劣势互补,突出个性化培养。
培养目标:青岛滨海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以区域经济环境为依托,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未来10年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区域定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,确定了经济新闻和跨媒体传播为广播电视学专业方向定位。
本专业旨在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,富于开拓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,专业理论知识扎实,操作技能强,系统掌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,能够在新闻媒体(广播、电视及其网站)、文化传媒企业、企业宣传部门,从事记者、编辑、策划、后期制作、综合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广播电视学人才。
培养要求: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应掌握新闻学、传播学以及广播电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;熟悉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方针、政策、法规与伦理知识;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,掌握广播电视传播的方法,具备采访、写作、摄录、编辑、评论、现场报道与主持、节目策划等专业能力,熟练的广播电视节目材质技术;掌握跨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和能力;具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视听语言表达能力,包括口头表达能力、镜前表现能力、声画组合等方面的能力;具有良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网络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的制作编辑能力;掌握经济、管理、市场营销、金融学的基础知识,了解我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,了解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,掌握经济新闻报道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;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使用传播新技术的能力,熟悉新媒体传播业务,了解世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动态,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意识;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,熟悉文献检索、数据库应用等基本方法,掌握基础的调查统计方法。
主干课程:中外新闻传播史、传播学概论、新闻学概论、广播电视学概论、电视摄像、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、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、电视策划与撰稿、播音主持技巧训练、非线性编辑、经济新闻概论、电视经济新闻、经济新闻作品评析、网络新闻编辑、优秀新闻作品评析、广播电视新闻评论。
专业特色:广播电视学专业形成了“理论知识构建、就业生存保障、人生和谐发展”的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理念和“广播电视学人才432培养模式”。
“广播电视学人才432培养模式”,是落实专业人才培养定位,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运行方式,由“四项能力”、“三个教育阶段”、“两个实践平台”构成。
“四项能力”包括“专业理论知识能力、“策划、采访、写作/录制、制作”专业单项技能、职业拓展能力、媒体融合综合能力”。
四项能力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。
“三个教育阶段”分别为基础教育阶段(通识教育课群、学科基础课群、专业能力课群)、实训项目教学阶段(专业技术性课程项目、新闻采编制作类项目、工作岗位实习)、媒体融合阶段(纸媒、电媒、网媒融合能力训练)。
这三个阶段,理论课程与实训项目的实施教学相互关联,同步并举。
三个阶段的项目教学通过“两个平台”---校内传媒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得以落实,为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。
就业去向:能够在新闻媒体(广播、电视及其网站)、文化传媒企业、企业宣传部门,从事记者、编辑、策划、后期制作、综合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广播电视学人才。